最近一直在人際關係上很困擾
總感覺自己做的很多 得到很少
最獲得一些結論
1. 觀念要改變:
A. 少爺性格, 太受照顧的習慣需要改變. 轉變成自己的是鉅細靡遺想清楚弄清楚, 沒到結束前不要放鬆. 別人通常都會這樣對自己, 不這樣對自己其實是對不起自己. 不要想隨時受到幫助, 受到重視, 除了最親的人之外, 自己需要的是自己的重視.
B. 無私的付出, 必須要不求回報. 不要老是覺得自己幫助別人, 或是覺得自己是為別人著想的, 就認為得到幫助或是有人會為自己著想是應該的. 一來自己怎麼對別人是自己的標準, 二來所有與自己有關的事都要自己確認好, 和社會環境有關的都要明確的去溝通確認, 並且預留意外的解決方式. 特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 一定要有自己的確認與要求.
C. 一切都要符合標準, 好壞用真善忍來衡量. 特別是對自己的事, 有損失的時候, 需要補償就要要求補償, 無法補償就要解決. 對別人的部分因為自己一向都做得不錯, 再多注意不要心理偏差即可.
D. 整體資源協調要清楚. 團體工作中總是有付出多少的問題, 但是長期的付出偏差就要提早溝通協調, 避免事情要負責時才協調. 任何生命都是物質構成的話, 生命就是財富的話, 付出一定要有代價, 是提高就要真的修煉上去, 常人的事物就一定要有回報或後續後果, 確認團體認知不同時就要協調調整自己的承受, 一定要修煉與現實達成調和.
2. 經驗要累積:
A. 常人的部分就是多勞多得, 少勞少得. 工作報酬如此, 自我能力與自我成就毅然, 學習怎麼要求自己, 怎麼要求他人.
B. 常人的部分自己留好處事額度, 金錢, 時間, 人情..., 這些都是人中要使用的東西, 不犯法不傷人的情況下, 可用殺價, 交換等協調的方式, 增加自己的運用額度. 需要多花一點智慧在這上面. 把它當工作.
C. 常人中就是現實, 就是有比較. 所以任何事還是有所謂的高低好壞. 用各種方法讓自己表現良好是應該的. 最好的方法當然還是自己的努力與專注. 越是處在常人中, 越專注自己不要受人干擾利用. 是不是在常人中, 當然是用人們的實際表現與接受溝通的程度來看.
D. 常人的溝通以交換為最佳, 所以有交流, 交心. 給予次之, 所以有奉獻, 有承擔. 求取最陋, 所以有欠人情, 懶惰, 依賴. 有困難才找幫助就是求取. 照顧好自己才能多幫忙人. 有共同的目標則是最好的情況.
3. 整合
不只是人中, 團體生命就是這樣, 對自己負責才能做好更多的事. 這個對自己負責有深意.